) dairy 你一定有學過這個字當「乳製品」的用法,不過在紐西蘭,dairy也用來表示「(小)商店」,裡面會販賣各種食物、飲料、零食等等,類似我們的便利商店,舉個例子: I am going to grab some meat pies at the dairy. Do you need anything?(我要去商店買些肉派。
這時候就需要政府提供無息、低息貸款(或者協調銀行提供),讓這些企業可以撐到疫情告一段落。而凱因斯式創造「有效需求」的經濟政策,在疫情蔓延的特殊情況下,恐怕也是效果有限。

筆者認為,這樣的政策推行之後,需要進行滾動式檢討,才能達到葉克膜式經濟救援的最佳效果恐懼並非壞事,這使得台灣境內民氣一致,支持政府的管制措施,可是在恐懼尚未消失時,政府發送消費抵用券,一般民眾不是不使用,不然就是會選擇較低風險的消費方式,例如餐飲外帶。政府還是可以發送這20億元抵用券,因為會多少刺激出一些新增的消費,讓低迷的市況稍微改善一點,但政府也必須有心理準備,這20億元抵用券發出去之後,餐飲旅遊業依舊會是災情慘重。台灣對於武漢疫情的防制,因為超前部署得宜,在世界各國中是防疫的優等生。事實上,政府也已經開始進行葉克膜式的經濟救援。
蔡英文總統3月12日召集行政院正副院長與相關部會首長召開「國安高層會議」,總統有五項重大指示:「落實600億防疫特別預算」、「政府各部門既有預算及基金移緩濟急」、「最短時間落實政府部門投資與採購,加速擴大內需」、「全力協助民間加速投資,維繫經濟動能與活力」、「全力穩健金融市場,維持匯市穩定與股市動能。其中包括受影響企業利息減免,營運資金及振興資金利息補貼等,額度將可惠及3萬家企業。別當個笨蛋好嗎?) togs 在海島國家,水上活動是不可少的。
看完後,除了這位爸爸渾然天成的幽默感外,你有沒有注意到這位爸爸穩重又迷人的紐西蘭腔調呢?其實紐西蘭除了在腔調上和其他地區有些微不同,他們也有許多特有的表達方式喔,今天就和希平方一起學習吧。) dairy 你一定有學過這個字當「乳製品」的用法,不過在紐西蘭,dairy也用來表示「(小)商店」,裡面會販賣各種食物、飲料、零食等等,類似我們的便利商店,舉個例子: I am going to grab some meat pies at the dairy. Do you need anything?(我要去商店買些肉派。) Here is your breakfast, chur!(帥哥,你的早餐來囉。) 看完這篇專欄後,下次有機會到紐西蘭遊玩時不妨用用這些道地的單字片語吧。
這片語可以用來表示「某件事沒有問題」,舉個例子: A: Do I have to heat up the pasta?(我需要熱一下義大利麵嗎?) B: Ah, no. Shell be right.(啊,不用。) too much 在紐西蘭英文中,too much的意思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喔,它其實指的是「太棒了」、「太好了」,舉個例子: A: Hey mate, wanna have this last biscuit?(嘿老兄,你要最後一塊餅乾嗎?) B: Oh, too much, bro!(喔,太棒了,兄弟。

這個字其實就是good day的縮寫,意思是「你好」但筆者相信沒有人想被說自己是「落後」的、是「糟糕」的,因此我們應該多花時間去「理解」、去「包容」,而非無意義的製造對立。當話題成為了一種「指令」,再好的理由都難以讓人接受、再好的動機都容易讓人曲解。她的文章內容如下: 一位菲律賓老師的心聲 無疑地,我們為子女要感謝父母的養育。
在一些案例當中,我們可以知道為子女害怕去跟父母做違抗。在言談中,他們透露自己好像沒辦法掌控自己人生,所以感覺有強烈的失落與挫折感。還有我們會覺得父母想的是對的、而我們是錯的。這一次,當筆者深入跟當地人做訪談,發現他們有很多家庭議題想要跟筆者有所互動,甚至有一位菲律賓老師掏心掏肺地想要透過此篇文章,跟台灣人對話(藉機也跟她的父親有對話的機會)。
他們的「生涯規劃」 這是我第三次到訪菲律賓的知名城市——宿霧,新鮮的是,這是我首次的一個人遊學之旅,內心仍幻想他們無比樂觀、堅強、無憂無慮、慢步調,以及容易跟他們交朋友等這些特質。有人想做老師,卻跟她說當護士比較有前途(因為菲律賓人經常有一批人到加拿大跟美國當護士,薪水會比較好)。

而是透過這樣的歷程,創造對話,了解彼此的心聲,說不定父母也有想說的「無奈」,跟你溝通呢。然而,就薪資方面,他們的每日基本工資是255-512披索(約150-300元新台幣),也就是說,有些工作一個月能賺台幣一萬元就已經是不容易的事了,不難理解為什麼他們要仰賴子女賺一些錢,因為生活真的會過不下去啊。
溝通是一個重要的鑰匙,我們必須要戰勝自己的恐懼,並且勇於說出自己的想法給父母知道。不管我們對父母有多麼感激,我們應該要堅守「自由」這個原則,是的,他們照顧了我們、指引我們正確的道路、陪著我們走到現在。可是,如果我們默許自己把寶貴的想法吞沒了,我們會永遠纏繞在懊悔、絕望的思緒,只因為我們沒有給自己一個機會做決定,好讓我們承擔自己的後果。這種干涉子女的夢想比自己被關在牢籠的感覺還要糟糕,我們被強迫要滿足他們的願望,更加難過的是,除了僅僅滿足物質需求之外,選擇自己的職業並不只是一個「階段性」(像是高中升大學),他會影響你一生,會燃燒你的熱情與生命,它是其中一個理由讓我們覺得活著挺有意義與價值。也許他們知道,為了經濟、為了生活,仍舊要打拼,但筆者感謝當中的一位老師願意將她的心聲鑲嵌在文章裡面,並且她也嘗試想跟她父親溝通,也想跟大家分享她的想法。不過「故事」也不會因為病毒而消滅,只要是人在的地方,人們都有想訴說的故事,這是不分國界的。
我們害怕父母的不同意。身為「人」,我們是個理性的動物,我們能夠自由的思考,我們是自由人,我們可以選擇自己想走的人生道路。
但理解彼此、同理處境,創造更好的未來,是一種「正面影響」。最後,這社會真的不缺少標籤,不管知不知足、失不失去,筆者希望大家真的不要把事情想得過於簡單,不要自以為自己是孔子,以為一字就能品評所有學生或是國家大事。
雖然經歷時難免會人心惶惶,或是藉這個「亂」看清很多現實,無論如何,這都不可抹滅「思考」對一個公民來說是如此重要,也值得放在心上的。因此父母希望子女做一些有前途、有發展的行業,好讓家庭可以改善收入。
然而,不管我們多麼感謝父母為我們做的一切,我們都要守護自己的界線:自由。鼓勵她寫這篇文,並不是造成更大的對立,或是強迫認同。而不是幫你做決定的人。每件事,他們總保護著我們,讓我們免於受到傷害,即使這需要勞力傷神,父母總希望我們變成最好的自己。
我們能夠自由地犯錯,最後從中汲取經驗。然而,有他們的帶領之後,我們需要掌控自己的夢想,去翱翔。
但是,父母的角色是引導,不是命令。從長遠來看,你會受苦、你會容易失去熱情、你最終會感到後悔。
他們讓我們不受外界的傷害。有時,當我們在做生涯抉擇時,選擇保持沉默,好停息與父母的爭執。
就像看完這篇文章,筆者也不希望衍伸出OO是很「進步」的國家,而OOO是很「落後」的,因為各個細項(像是經濟、教育……等)都會有進步或是相對落後,平均下來搞不好還是回到原點,或許很難察覺它真的進步,或是一定衰退。」 結語:理解一段「故事」,不是無止盡的「下結論」 筆者覺得,鼓起勇氣追逐自己的夢想,是一種「滿足」。其實這大致是基於一種「金錢考量」,雖然菲律賓的經濟狀況一路都在成長,近六年經濟成長率都超過5%。但是這不能成為我們的阻礙,變成實現夢想時的絆腳石。
現在,如果選擇職業不是你個人的決定,責任是在你。因此,我們應該要記得一句話:「今日的恐懼,會換來明日的懊悔。
一開始在跟他們學習時,他們表現出以往所熟悉的感覺,然而當他們提及有關「父母」、「生涯規劃」的議題時,他們便嚴肅了起來,甚至談著眼淚不自覺地遍布整個眼眶,或是委屈地掉下來,難過不已。因為父母讓我們從無到有,從無知的自己走向成熟、有社會化的大人,所以他們會有一個概念,就是父母的意見需要被尊重,也就是說,他們通常試著控制孩子,走他們走過的道路,沒有把理解孩子的夢想擺在最重要的位置,往往這樣的介入發生在選大學的科系,或是自己的職業。
雖然父母會用悲觀、負面的態度來回應。文:許智鈞(未來要成為教育界的一份子,關注社會議題) 筆者知道,最近大家都深受病毒的侵擾,台灣。